“我國的鋼結構產業應當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加強企業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政府加強政策導向四個方面持續進步,使國產鋼結構逐步走向海外。”日前,在2015年全國鋼結構學術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周緒紅針對國產鋼結構走向海外的機遇與挑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走出去”時機已到
“目前,中國鋼結構具備了走向海外的能力,并且擁有走向海外的機遇。”周緒紅認為。
中國是鋼材產量大國,也是鋼結構產業大國,擁有研發、設計、制造、安裝的鋼結構產業鏈。在產業規模方面,中國有資質的鋼結構施工企業超過 3000家,從業人員約50萬人。此外,鋼結構行業形成了產業城,如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大地鋼結構有限公司和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業都集聚在杭州市蕭山區。
2014年,中國的鋼結構產量為4200萬噸(產值為5100億元),超過歐洲、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產量的總和。房屋建筑中,發達國家鋼結構占比為22%~43%,而中國占比約為5%;橋梁結構中,美國的鋼橋占比為33%,日本的占比為41%,而中國的占比約為1%。“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結構形式,鋼結構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周緒紅表示。
中國鋼結構具備走向海外的產業、技術和人才基礎,在建造技術和工藝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擁有一批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中國鋼結構也積累了一定的海外市場開拓經驗,海外市場已經從東南亞拓展到歐美。一批龍頭企業已經在技術、人才和布局方面做好準備,開展了國外認證和許可工作,設立了海外事業部和國外分支機構。不過,我國鋼結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不高,與中國鋼結構制造大國的地位不相稱。
周緒紅認為,巨大的海外需求帶來了市場機遇。
目前,中國大型鋼結構企業已經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進行戰略布局。例如,中建鋼構在阿聯酋、巴基斯坦、阿布扎比、科威特、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承建了一批標志性建筑;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承建鋼結構工程;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參與9項海外鋼橋項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有12個海外鋼橋建設項目,分布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
2014年,大型鋼結構企業在國外的訂單明顯增加。例如,寶鋼鋼構獲得美國國民油井兩個項目的鋼結構工程訂單;杭蕭鋼構中標蒙古國鋼結構住宅項目,合同額達到26億元;東南網架與委內瑞拉政府簽約10億元的合同;北京多維聯合集團與委內瑞拉政府簽訂新型板材項目,合同金額為2.97億美元。
2012年~2014年,中國鋼結構出口快速增長,出口量由20多萬噸增加到80多萬噸,出口產值由60多億元增加到200多億元。周緒紅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鋼結構走出去帶來了機遇,是中國鋼結構產業發展海外市場的契機。例如,中國鋼鐵企業正與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進行友好合作。